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政策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2021年9月8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答记者问

教育部最近颁布了一份新通知,名为《关于坚决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的通知》。这一通知旨在贯彻之前提出的《双减意见》,进一步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坚决打击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促进良好的教育氛围,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接受了媒体采访,回答了相关问题。

1、问:能否简要介绍一下《通知》的起因和制定过程? 答:规范校外培训对于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并多次强调了对校外培训的管理的重要性。 自从《双减意见》发布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校外培训的规范化工作,初步取得了成效。但一些地方出现了隐蔽的问题,培训机构暗地里改变形式,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名义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严重干扰政策执行,阻碍了改革进程。 为更好地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严厉打击偷偷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问题,教育部组织高校和专家展开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教育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非法学科类培训进行了充分论证,最终制定了《通知》。

2、问:关于偷偷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如何进行定义? 答:《通知》明确了合规标准,并列举了违规形式,清晰界定了合规培训和偷偷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之间的边界。首先,《通知》强调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必须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包括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等。其次,《通知》就合规标准逐一列举了七种隐蔽违规形式,包括:机构或个人证照不全,在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方面偷偷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没有教师资格的人从事学科类校外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私下有偿补课;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在非注册场所组织培训,例如在住宅、酒店、咖啡厅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学科类培训;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或者在非学科类培训中偷偷进行学科类培训;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偷偷进行线上学科类培训,或者线上培训机构暗地里进行线下学科类培训;还包括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蔽违规学科类培训形式,这是上述六种形式之外的违规情况。

3、问:治理隐蔽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分析显示,治理隐蔽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重点在于确定违规对象、主体和处理方式,难点则在于识别、处理和监管环节。首先,隐蔽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隐蔽性高、多样性大,识别违规行为有一定难度,需要明确判定违规行为的机制。其次,证据保存有难度,牵涉多个管理部门,查处难度较大,需要明确责任主体。第三,隐蔽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形式分散,监管不规范,线索有限,监管难度大,需要明确有效的监管手段。

4、问:针对治理隐蔽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有哪些措施? 答:教育部强调要严格治理违规行为,建立长效机制,严肃查处隐蔽进行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并着力推动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化。

对于违规行为线索,教育部要求地方立即开展核查,并及时上报处理结果;对于隐蔽违规培训,一旦发现就要及时查处,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针对隐蔽违规培训问题,《通知》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首先是建立判别机制,专家委员会或专业机构对隐蔽违规培训进行科学判别。其次是落实地方管理责任,按照审批者负责的原则处理学科类培训的隐蔽违规问题。对于证照不全的机构和个人,要依法处理;对于跨区域违规行为,由相关部门共同处理。第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系统,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执法力度,探索信用惩戒等多种方式。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