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深化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教育部和其他十三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负责人就这份文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双减”的重大决策。自2021年7月《“双减”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有力地推进了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科类培训机构受到了管控,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出现了问题,资质和质量不足,市场营销过度,价格过高,扰乱了行业秩序,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回应社会关切,使非学科类培训回归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定位,人们期待这方面的规范化。
2、关于非学科类培训治理已经有了哪些实践和探索?
答:《“双减”意见》不仅涉及学科类培训治理,也牵涉了非学科类培训。一些措施包括协同发力,加强价格监管,强化内容及人员管理,以及行业组织发挥作用。地方层面上,明确管理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并持续查处违规行为。但非学科类培训治理仍然是初步的,需要更多的规范和系统性文件来推动改革。
3、《意见》经历了怎样的研制过程?
答:非学科类培训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以在研制《意见》时,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总结了各地经验,深入研究了现行法律法规。这包括政策论证,大规模调研,形成文件初稿,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4、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意见》的目的不是要禁止非学科类培训,而是要加快规范这些培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涉及几个工作原则,包括服务育人、问题导向、内外联动和部门协同。
5、《意见》如何解决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资质不全问题?
答:《意见》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依法经营,具备合格的资质和证照。要求机构在行政许可后,方可进行法人登记,且由省级明确的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基本设置标准。
6、如何解决非学科类培训的质量问题?
答:《意见》要求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相适应。同时,要求机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安全自查。
7、如何解决非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缺乏资质的问题?
答:教育部等部门规定了非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证明。同时,不同省份也在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时对从业人员的资质提出了要求。《意见》要求各地具体的职业能力标准应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明确。
8、如何解决非学科类培训的价格问题?
答:《意见》要求培训机构根据培训成本、市场供需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并鼓励各地通过建立价格调控区间等方式引导机构合理定价,防止价格过快上涨。
9、《意见》如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
答:《意见》规定培训机构必须将所有收费资金纳入专用账户,实行专款管理,以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同时,鼓励机构采取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的方式运营,改变“先收费后培训”的习惯。
10、非学科类培训的任务是否都交给了社会,学校应发挥什么作用?
答:学校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该强化学校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意见》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统筹校内与校外,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并加强音体美课程,推动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11、如何缓解体育、艺术纳入中考科目后的过度应试倾向?
答:《意见》要求坚持分类考试,合理确定体育、艺术考试比重,兼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要求中学坚持特长生招生政策,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12如何确保《意见》的有效实施?
答: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把治理校外非学科类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措施,强化监管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政策措施,加强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形成合力。
总结起来,这份文件旨在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涉及到各个方面,从机构资质到价格问题,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强调了学校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