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政策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使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自去年开始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持续升温,更进一步规范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成必然。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规范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个系统性文件,旨在贯彻执行《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规范非学科校外培训行业发展。这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施,也是构建非学科机构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培训秩序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一文件再次彰显了有关部门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改变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现象的决心和信心。

《意见》明确指出非学科类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满足中小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特长以及拓展综合素质。它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治理合力。《意见》由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发布,旨在避免出现多头管成为都不管的问题,明确各行政部门在规范管理工作上的职责分工,以此确保各部门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高效联动、协作有力,提升治理效能。

其次是落实依法审批,明确管理底线。文件强调了分类管理原则,区分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同时明确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登记的属地管理,并要求严格执行先证后照制度,确保资质齐全方可进行培训。

第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划定监管红线。《意见》针对机构的办学行为设定了监管红线,确保保护青少年儿童及家长的权益。要求培训机构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培训时间,限定收费时段和标准,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减轻学生家庭校外支出负担。同时,强调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来规避不公平条款,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利益。

加强监督管理是第四点。非学科类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用户监督等多方共同参与。《意见》提出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日常监管管理,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全链条监管,同时提出利用互联网+监管的新模式,确保各项规范要求的实施。此外,文件要求培训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将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

第五点是夯实学校基础,优化教育功能。非学科类教育需发挥重要育人作用,而非单纯成为高考加分的捷径。《意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强化:统筹校内外资源,强化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落实全面发展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根据需求适度引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优化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减少对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考级活动,纠正应试倾向。

2021年印发的《关于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启了双减改革序幕。此次《意见》出台,站在双减一周年新起点上,意在进一步深化、细化、部署双减工作。为确保《意见》有效推行,地方在贯彻落实时需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健全审批准入机制。尽管各省已明确非学科类机构主管部门,但各部门职责仍需根据《意见》要求进一步梳理,同时要及时调整各地审批权限,明确行政许可的具体形式,解决非学科培训机构审批中的难题。

其次是开展对标对表的排查整改工作。由于非学科机构众多、类型广泛,机构涉及的课程和人员复杂多样,各地需要尽快了解各机构情况,并在20236月前按照设置标准逐一进行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要求限期整改。

最后是管控收费、稳定价格。非学科类培训收费普遍较高,如不能有效监管,会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引发资金安全风险。需要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的监督,防止违规收费,并确保收费进入银行监管专户。同时,按照双减文件和《意见》的要求,规范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标准、流程、监管手段和退出机制,推动校内提供价格较低的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环境。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