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与其他十二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这项决定是为了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进行全面规范,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这份《意见》强调了几个方面的重点。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非学科类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意见》要求各地明确非学科类培训的主管部门和设置标准,确保培训机构符合相关规定并依法取得许可。同时,还规定了培训内容、时间和收费标准,要求机构遵循公益属性,不得进行一些变相收费行为。
此外,《意见》还强调了日常监管的重要性,要求培训机构遵守安全规定,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来查处违规行为。同时,推进互联网+监管,统一管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这份意见还提出了配套改革方案,要求学校加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改进音体美课程设置,并调整中考测试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求各地政府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进行部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政策落实。
这份《意见》特别强调了对非学科类培训的日常运营进行规范管理。它要求非学科类培训内容必须与学员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相匹配,不得包含与学科有关的内容。此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时间安排也有规定,确保不与当地中小学教学时间冲突,且培训结束时间有所限制。另外,要求这些机构坚持公益属性,收费要公开透明,收费方式也有所规范,不允许采用一次性收费或充值、次卡等变相方式。
监管方面,《意见》强调了对非学科类培训的日常监管,要求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责任,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并消除安全隐患。它还推进了互联网+监管,将这些机构纳入统一管理平台,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并推动行业自律,引导机构规范运作。
此外,《意见》提出了非学科类培训规范治理的配套改革措施。它强调了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作用,加强学科教师的配备,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改进考试方式和评分办法。还要求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与招生挂钩的做法予以禁止,同时鼓励引进的培训项目费用低于外部培训服务收费。
最后,它要求各地政府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部署,要求对未能落实责任、措施不到位、引起群众强烈反响的地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