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保密局的枪声》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常彦执导的一部情景戏,主演分别是陈少泽和正华。该电影改编自吕铮的小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此影片在1979年获得了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在那个电影票价仅有三角钱的时代,这部电影创造了超过六亿次的观影人数和约一点八亿元的票房,被誉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最早“神话”。
20世纪7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桥》、《追捕》等外国电影相继引入中国,也为那些多年寂静的国产影片注入了新的“惊险”电影风格。一些国产反特影片尽管在内容和样式上都有所突破,但故事情节却雷同,角色形象也较为单一,仍无法摆脱政治因素的桎梏。然而,《保密局的枪声》的出现让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这为他们开启了另一个认知世界的窗户。在革命历史的进程中,仍有一批孤胆英雄深入敌人内部,为获取情报、消灭敌人,在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上英勇战斗。
电影叙述了地下党成员刘啸尘与机密机关特务智斗的故事。在上海解放前夕,刘啸尘接受了获取潜伏特务名单的任务。通过共饮、共赏剧目,他与档案室主管阿纪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并最终说服阿纪改变立场,交出国民党二线潜伏工作计划的秘密。
然而,在他们即将离开之际,被张仲年和特务“老三”拦截。在千钧一发之际,“老三”击毙了张仲年,解救了刘啸尘与阿纪。原来,“老三”也是一名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根据编剧昌铮透露,“老三”的原型是中共红色特工戴龙。全国解放后,吕铮根据他的工作经历,创作了小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并在1978年将其改编为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即使在当时,戴龙的事迹依然是一个无法公开的秘密。1950年7月,戴龙被捕,11年后的1951年1月18日,在台北南郊的马场町刑场,他英勇就义。戴龙牺牲后,他的家人不知道他的下落,不知道他的身份。孩子也因父亲失踪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揭示了情报工作的残酷一面。
电影的结构并没有将刘啸尘获取敌特潜伏计划作为核心,而是以他如何在军统保密局中建立信任为主线,逐步获得敌特二线潜伏工作计划等情报。随后,影片通过逐层深入的手法,精心构建每个“出乎意料”的情节,突显出影片的主题,正如原著小说的名字所示:“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
影片还突破了之前“样板戏”的模式,没有将地下工作者描绘成超级英雄,而是让他们与敌人共饮共乐,通过精妙的较量为党争取重要情报。同样,影片没有故意“丑化”反面人物,而是还原他们的人性,深刻展示了“人皮豺狼”的内涵。
《保密局的枪声》不仅为我国谍战影视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在剧本创作方面也树立了范例。一部影片不仅需要优秀的创意和题材,还需要严谨的创作方法,遵循创作规律。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卓越之作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