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是一首由光未然作词,阎述诗作曲的歌曲,最初是话剧《阿银姑娘》的序曲,创作于1936年。这首歌曲与国外的二战歌曲相比不逊色,甚至有所超越。光未然的歌词情感深藏,意境深远,表现了一种视殉难为美丽的崇高意境。阎述诗的作曲与歌词紧密贴合,朴素、轻缓,与那个沉重年代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污浊瘴气笼罩中的一缕鲜艳阳光。
阎述诗是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当时正值一二·九学生运动,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是这场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在冰冷严寒的天气下,他们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饿着肚子,多次冲破军警的封锁,举行游行示威,血洒京华,场面悲壮。阎述诗亲历了“一二·九”运动,见证了学生们为国家命运而奋斗的场景。在学生抗议运动的激情中,一名学生将光未然所作的话剧《阿银姑娘》和《五月的鲜花》的歌词交给阎述诗,请他为歌曲谱曲。阎述诗深受这场运动的感染,怀着深沉的怀念和景仰之情,以朴素、轻缓的旋律赋予了这首歌曲深情和感人之处。
《五月的鲜花》以朴素的音乐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歌词描绘了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但它们掩盖了志士的鲜血,象征着抗日烈士的牺牲。歌曲叙述了国家面临的痛苦和困苦,人们失去自由和生计,受到无情的欺压。歌曲的末尾激励人们振作起来,发出怒吼,抵抗侵略者,警醒人们要团结一致,奋发向前。
这首歌曲在当时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成为了“五四”以来的经典名曲。它不仅在那个特殊时期赢得了人们的热烈反响,也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09年,歌曲入选中宣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它通过深情的语言和朴素的旋律,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烈士的怀念传递给了后代,成为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同一片土地上,过去的时间已逝,过去的血迹已消失。现在是鲜花绽放,一大群孩子结队而来,白衣胜雪,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是和平的,他们是洁白的,他们是宁静的,他们是甜蜜的。而对而对过去怀着纯净的敬仰,其中还包含着一些无知。歌词中的“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象征着战争之后的寂静,动荡之后的和平,浩劫之后的安宁。这首歌曲以其深远的意境和朴实的旋律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让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五月的鲜花》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代人的情感寄托。它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每当这首歌曲响起,它都唤醒了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传承,使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奋发向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
《五月的鲜花》是中国抗战精神的象征之一,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它的音乐和歌词紧密结合,构成了一种崇高的美,通过音乐的力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这首歌曲以朴素的音乐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它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