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歌曲,其创作始于1939年,最初名为“八路军进行曲”,后在解放战争时期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军歌于1988年7月25日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并在2019年6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公木(1910年-1998年10月30日),本名张永年,其他别名有张松甫、张松如,以及笔名公木、木农等。他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是中国知名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抗战初期,公木前往晋西北,加入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并担任《动员》的编辑。
郑律成(1914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的光州。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曲家,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军歌之父”。
郑律成是一位在1938年8月从延安鲁艺毕业的年轻作曲家,后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在受到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影响后,郑律成决定创作《八路军大合唱》。他找到诗人公木商议创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作这支“大合唱”。
为了创作这首歌曲,两人搬到了一个窑洞居住。公木之前从晋绥抗日前线回到延安,携带着在前线创作的革命诗稿。虽然公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他常常听从郑律成的意见进行作词。在郑律成的要求下,他完成了包括《八路军进行曲》在内的共八支歌曲的歌词,整个创作过程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而郑律成则边想边敲,反复琢磨,为这些歌词谱曲,甚至在创作时因激情澎湃而弄伤了手指。1940年夏季,《八路军进行曲》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首次刊载,并迅速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唱。解放战争时期,歌词进行了修改,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歌曲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甚至在抗战后期,连国民党的部队也喜欢唱这首歌。著名的抗日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孙立人也曾特别喜欢这支进行曲,但当他听说这支歌改名为《解放军进行曲》后,便不再唱唱这首歌。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后,抗日民族战争转变为人民解放战争,八路军发展为人民解放军。因此,这首见证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著名进行曲,也于1946年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无论是八路军还是人民解放军,都是人民军队,其性质依旧是为人民解放、民族复兴而奋斗。歌词中的一些词句在历史背景和任务的不同情况下进行了适度修改,但其主旋律表达的是军人高昂进取的精神,使其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之一。
该军歌的名字经历过多次变迁:1951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刊登了该曲,1953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将其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再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最终于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其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由邓小平签署颁定命令。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