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经广大地区,作为中国的母亲河,给中华民族提供了无尽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紧紧围绕着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通过黄河这一象征性的母亲河,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奋斗精神。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激励着无数的观众和听众。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著名作品,创作于1939年。当时中国正面临抗日战争的严峻挑战。光未然是一位著名诗人,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恶劣环境搏斗的情景,以及听到了他们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抵达延安后,他写下了《黄河》这首词作。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倾听他朗诵《黄河吟》。光未然描述了黄河壮丽的呼啸奔腾景象,这深深触动了冼星海,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在短短一星期内,他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乐谱,八首歌词的演唱形式依次精心安排和设计为《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歌曲)、《黄水谣》(齐唱)、《河边对口曲》(对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轮唱)、《怒吼吧!黄河》(大合唱)。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排练,在5月11日举行的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100多名师生演唱的《黄河大合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首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上演后,它迅速引起了巨大反响,传遍了整个中国。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它为抗战发出了怒吼,谱写了大众的心声。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最为鼓舞人心的第七乐章是《保卫黄河》。这首歌曲具有明快豪放的音乐形象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充满了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的气势。它通过形象生动的朗诵词将八个乐章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时代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典范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这部作品将黄河的伟大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结合,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无数的观众和听众。
2019年6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