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综合 > 红色文艺

《保卫延安》——当代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

    《保卫延安》是现代作家杜鹏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54年出版。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了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并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保卫延安》以高昂的笔调,描绘了人民英雄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人民解放军的崇高赞歌。它描绘了真实而动人的人民战争壮丽图画。《保卫延安》规模宏大,充满激情,语言简洁朴实,风格粗犷雄壮。不过,有些人物缺乏鲜明个性,显得有些概念化。于2019年9月23日,《保卫延安》被选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家简介:

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我国当代军事文学巨擘与奠基者之一。1921年5月5日生于陕西韩城县夏阳乡农民家庭。3岁丧父后,与母亲相依为命。韩城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杜鹏程家境贫寒,但积极求学,上过私塾和基督教学校,后成为学徒。1935年,通过介绍,进入韩城县西庄镇学校半工半读,受到良好教育。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接触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斯大林等著作。1937,在共产党员老师的介绍下,杜鹏程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1938年,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后被选入鲁迅师范学校就读。

      1947年初,杜鹏程被调至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社工作,半年后又加入王震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担任战地记者。当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声称三天内攻占延安,而西北野战军只有2万余人,装备差强人意,与敌军展开了一场保卫延安的激烈战斗。形势险峻,杜鹏程加入部队仅数月,六连的人数锐减,由90多人减少到十多人,显示出这场战斗的残酷程度。杜鹏程的求学经历和在农村、工厂、部队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和写作基础。1949年10月,作为新华社第一野战军分社主编,他乘飞机由甘肃抵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丰富了他的生活积淀,提高了政治觉悟,升华了思想感情,激发了他将人民解放战争和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记录于笔端、传承给后人的强烈冲动。在起草作品提纲期间,杜鹏程经历了4次反复,还深入走访了曾随军采访的原独四旅几个团。王恩茂,二军政委、喀什军区政委兼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给予了大力关怀和支持,并鼓励他说:“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这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作品写出来,以安慰死者、鼓舞幸存者、教育后来者。”

      内容介绍:

      小说《保卫延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连队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主人公连长周大勇勇敢、机智、顽强,不惧困难和牺牲,关心群众、爱护战友,体现了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形象的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中表现革命领袖的一次尝试。

小说全面描绘了1947年3月至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通过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在西北战场上发生的重大战役,如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热情赞美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展现了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历史发展过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形势。

      该作品在残酷的敌我悬殊形势下展开的战争中,通过展现战士和群众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和英雄主义精神,贯穿了炽热的战斗激情,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保卫延安》成功地创造了连长周大勇这样一个不畏困难的英雄形象,他代表了基层指挥员和优秀革命战士的典型。此外,作品中还塑造了周大勇连队战士们的英雄群像,个性鲜明的战士如王老虎、孙全厚等都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芒。

     《保卫延安》还成功地塑造了营、团、旅各级指挥员的艺术形象。例如旅长陈兴允、团参谋长卫毅、营教导员张培以及团政委李诚,作者对他们的刻画非常精细。

      小说成就:

       1953年春,杜鹏程从新华社新疆分社借调到北京,一年间专注于反复修改。他还将书稿送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征求意见。年底时,书稿定稿,被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以澎湃的激情和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丰满而生动的解放军指战员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它的艺术风格具有以下鲜明特色:激情与诗意、深刻哲理的结合;在严酷环境中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气势恢宏、笔调豪放、语言明快朴实,兼具生活气息和群众风格。然而,《保卫延安》对社会生活面的反映尚不够广阔,对敌人的刻画显得单薄,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也较为简单,节奏上稍显单调。这些不足带有当时认识和理论的局限,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这只是小缺点。小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达到了最高水平,被称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的瑰宝。然而,由于政治环境,该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末停止印刷。直到1978年12月,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该书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文坛享有声誉。2019年,《保卫延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以宏大规模、磅礴气势、浓郁诗意和深刻哲理,真实地反映了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壮丽历史画卷。它被誉为“英雄史诗”和“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成为我国当代军事文学的奠基之作,滋养了新中国几代人的红色文学经典。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