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综合 > 红色文艺

“样板戏”有人讨厌有人爱

      

     很多曾经生活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一辈人对"样板戏"印象深刻。有人形容听到样板戏的声音就像有鞭子在脑子里抽一样。他们认为样板戏的艺术风格杂糅、生硬,布景写实却缺乏想象空间,过分强调角色和贴近生活的表现方式。

      到了80年代,许多样板戏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同时以李玉和、杨子荣等为代表的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也一落千丈。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荧幕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主角都发生了转变。

      然而,仍然有一些人对样板戏念念不忘。他们平时会自己哼唱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等作品,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的电视剧和电影充斥着港台、日韩的翻拍作品,包括青春偶像剧、古装剧、仙侠片、警匪片和战争片,真可谓是质量参差不齐,乱象丛生,令人摸不着头脑。

      “样板戏”确实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其相较于传统京剧,在叙事性上更加严密、逻辑更加有条理,故事情节更加简练。因此,样板戏在故事性和戏剧性方面更加出色。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样板戏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个性突出。无论是整个剧目还是每句唱词、每个动作,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精益求精。此外,样板戏主要歌颂的对象是普通解放军、工人和农民,相较于传统京剧专注于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样板戏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一种进步。

       虽然在过去的十年里,创作了许多剧目,但对于这些剧目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些剧目的看法也会逐渐改变。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产生于“文革”时期,而在“文革”结束后,这些剧目一度被禁演。随后,这些剧目逐渐重返舞台,并得到各大京剧剧院的复排,这一切都是时间的见证。其实这些剧目的题材没有问题,毕竟歌颂工农兵的题材一点问题都没有,再有就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然而对于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主创人员也从最初的不认可、刻意排挤,现如今则也是越来越公正了。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