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综合 > 红色文艺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1972年,胡宝善随团出海拉练,从南平到汕头,连续三天三夜都在船上。在这段航行中,胡宝善受到感动,创作了《我守卫在海防线上》的歌词。由于船只在行进中遭遇了风浪,他产生了用圆舞曲的方式来写曲的想法。在船上的三天里,胡宝善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回到北京后,他对歌曲进行了整理。由于海军还有航空兵,王川流在原有的两段词基础上,增加了一段词,并将歌名改为《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回忆道:“风浪很大,军舰按照有规律的节奏前行。我产生了用圆舞曲来表达海军战士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情绪的念头。在激情的驱使下,我很快完成了创作。当我首次演唱时,没想到会引起海军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和认可,并很快广为传唱。”

      再次验证了毛主席关于“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源泉”的正确性。没有海上的风浪,就永远不会有《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歌。在胡宝善的创作中,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设了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打破了西方的封锁,以平等的资格重返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民中国”的“人民性”。按照毛主席制定的“三结合”原则,各级政权机构都有劳动群众直接参与,实现了“人人起来监督”和“人人起来负责”,这在广袤的国土上正在成为现实.

      然而,对《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歌的喜爱,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散发着特殊的明朗自信和“七十年代前期”的气质。

歌曲打破了以往军旅歌曲的传统方式结构,采用了3/4拍的圆舞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铿锵有力、雄壮威武的风格,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首歌曲赋予了旋律海浪和波涛般的流动感,表达了强烈的抒情情感。旋律简单动听,歌词贴近海空战士的真实生活,抒发了人民解放军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海军在艰苦的海疆边境的革命精神和战士们的自豪感。这首歌曲以轻盈流动的旋律和朴实而贴切的歌词鼓舞人心,是在文革期间创作的一首军歌,极具抒情色彩。

      这首军歌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意境迅速传唱开来,成为当时的音乐风景线,赢得了海军官兵和其他军人的喜爱,对提升军人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也有其特点,包括吐字咬字和情绪处理等方面。整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刻,表达了军人对祖国和海洋的深深热爱。它以中国军人深爱祖国、热爱海洋为主题,强调了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军人守卫海疆、保护海洋安全和和平的精神。歌曲的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和寥寥而深刻的歌词体现了军人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作为一首经典的军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多次被用于反映中国海军渔民保卫海洋、抗击海盗等内容,激发了海军官兵的爱国热情和职业荣誉感,鼓励他们更加坚定地保卫海洋的安全和和平,为祖国的发展和安宁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