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武汉,一座承载着抗战岁月沉痛的城市,也孕育着希望的音符。在这里,赵启海与冼星海共同创作了中国抗日救亡爱国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到敌人后方去》。
歌曲歌词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不怕雨,不怕风,
包后路,出奇兵,
今天攻下来一个村,
明天夺回来一座城,
叫鬼子顾西不顾东,
叫鬼子军力不集中。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不论西,不论东,
从北平,到南京,
到处有我们游击队,
到处有我们好弟兄,
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
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这首歌曲以振奋人心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诉说着那个英勇奋斗的时代。歌词充满雄壮豪迈,呼唤着每一位抗日志士勇往直前,奋勇向前。它成为了当时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激励了万千中国青年投身于抗日浪潮。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这句歌词如同一面激昂的战旗,呼唤着每一位抗日勇士,向敌人的心脏地带发起冲锋。不怕风雨,只为把鬼子赶尽,英勇无畏,誓言坚定。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这句歌词道出了抗战的战略智慧,强调了合纵连横的抗战策略,展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只有众志成城,才能获得胜利,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打得赢。
“不论西,不论东,从北平,到南京,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这段歌词展现了全国各地抗日游击队的英勇斗志,展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抗战决心。无论何时何地,抗日志士都将奋起抵抗,保家卫国。
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主张,决定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奔赴华北,将敌人统治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到敌人后方去》应运而生,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战歌。
1938年的武汉,正值危急存亡之际。周恩来为演剧队带来了抗日前线的捷报,强调了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性。这一思路启发了赵启海,他创作了这首富有感召力的歌曲。冼星海看到歌词后,迅速为其谱曲,将歌曲的旋律娓娓道出抗日英勇斗志。
“我们不是为唱歌而唱歌,唱歌也是抗日救亡!”这是冼星海的真挚宣言。艺术家们以自己的方式支援前线的将士,将音乐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位抗日志士。因此,《到敌人后方去》除了其艺术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和平年代中,《到敌人后方去》仍然在唱响。其激昂旋律已成为抗战历史的背景音,是溶于中国人血液中的家国记忆。从1982年的电影《战斗年华》到2010年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到敌人后方去》的歌声在其中回响,与那段特殊岁月紧密相连。
这首歌曲,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抗争,也铭刻了每一位抗战英雄的勇敢与坚韧。在岁月的长河中,它是一声嘹亮的誓言,是铮铮的誓言,永远奏响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