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教育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简报

教育部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教监管〔20232号通知

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践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指示,我们要着眼于教育“双减”,积极推进科学教育的提升,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具体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本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重点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我们要完善课程体系,修订科学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实践场所和优质资源,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积极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热衷于科学研究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2、工作原则

重视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推动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鼓励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将学习与乐趣相结合,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科技自信,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筑梦成为科学家。

重视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资源。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我们要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满足学生需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国中小学校和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服务,以塑造科学教育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重视内外结合,推进协同联动。我们要注重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应用和创新,统筹推进科学普及和精英培养,注重年级学段衔接和学科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有效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重视全面包容,加强支持指导。加强宏观调控,重点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国家乡村振兴的重点县,对弱势学校和特殊儿童进行关注和支持。

重视协同设计,推进系统规划。我们要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推进科学教育,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科学教育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全面加强工作部署、推进、监测和指导,确保全流程闭环管理,提高科学教育的实施效率。

3、主要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全面贯彻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丰富实践活动,持续扩大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明显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显著提高,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提升学校教学与服务

4、完善科学教育标准和课程教材体系,以满足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修订,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加强年级学段之间的衔接,统筹科学和工程教育,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科学教材中加入国产软件应用的引导。管理教辅书,确保其思想性和科学性。实施课程方案和标准,制定适配课程资源,并免费提供给学校。整合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

5、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各地要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开展科学课程,优化教案和学案,针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备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改进实验教学,并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填补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和学校的不足。选拔实验教学优秀课程,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6、丰富科学实践活动内容,创造条件。各地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实验和探究活动,并确保至少有10%的教学要求符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学校需要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设立至少1名科技辅导员和至少配对1个具有科普功能的机构。双向开展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家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科技节等。组织学生参与场景化、体验式的科学实践活动。

7、引入课后服务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各地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基本项目,提供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和观测研究等活动,增加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指导,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科学探究和实验。建立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整合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加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加强实验教学能力。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综合型的高中理科专业教师。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在示范项目中设立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探索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配备小学科学教师,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和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逐步推动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激发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三、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9、动员相关单位,服务科学实践教育。加强部门间合作,协调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向学生开放场馆和资源,支持科学实践教育。鼓励各单位建立科学教育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和项目。推动城市建设,建设多功能教育基地。丰富环境科普内容,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利用家长学校和少年科学院等形式开展科学教育。

10、引导企业支持实践教学,改善条件。积极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高科技相关企业,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和培训人员。鼓励高科技企业开展技术体验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和实践。在现实环境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1、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对接,引领科学教育。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等资源,举办科学夏(冬)令营,支持科学实践活动。建立平台,支持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相关资源。促进大学和中学的教学衔接,探索双导师制度。

12、多媒体传播,推广科学教育。推动中央媒体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增加对科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将科学教育纳入重点任务,与各级科技机构合作,创新科普作品,营造对科学教育的关注氛围。

13、优化数字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整合科学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制作“科学公开课”等内容,建立科学家、科学课和教育场所资源库,高效调配资源。

四、科学教育改革衔接

14、规范校外科技培训,辅助学校教育。合理规划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引导机构合法发展,纳入全国校外培训监管平台,监管全流程。引入合规的科技非学科培训课程。

15、管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成长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在竞赛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6、统筹拔尖人才,探索培养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协调机制,优化支持措施,提高培养效率。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加强大学和高中教育衔接。

17、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完善考试命题。改进试题形式,注重基础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培养科学精神。强化实验考核,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建立高水平的命题队伍,优化命题结构。加强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兴趣和职业目标。

18、设计有机衔接,促进教育阶段发展。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各类教育有机延伸,注重科学课程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联系和融合。

19、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协同家校社合作。开展家庭科普活动,增强家长和学生的科学意识。

20、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科学教育研究。强化科学教育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科学教育交叉学科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吸收优秀研究成果。

五、加强组织领导

21、全面部署科学教育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建立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各专门机构作用,推广典型案例,促进改革发展。

22、保障经费,充分支持科学教育。整合各方资金,争取社会资助,免费向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

23、重点项目引领,推动科学教育改革。推进重点项目,设立实验区、实验校和示范基地,引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24、实施监测指导。加强科学教育调研指导,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分析研判,公布相关结果。按时完成科普资源统计调查工作,强化对资源薄弱地区建设引导。及时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提高人民群众感知度、认可度,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