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首版于1957年,是当代作家吴强的一部长篇小说。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描述了这三次战争中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它在中国军事文学史上被誉为里程碑。
作者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1933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1938年8月15日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等职务。对于吴强来说,解放战争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他亲历了第二次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重要战役,亲眼目睹了一位常胜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终结。这些经历成为他创作《红日》的重要动力。
《红日》主题主要是歌颂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尤其是人民战争这一基本观点。小说无论描写涟水战役的守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包围战、攻坚战,还是描述各种中小型战斗,无不突出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彰显人民的力量。它带领读者回到革命年代,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
在艺术形式上对重大战役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展现了作者对现实战争的“史诗性”艺术追求,力图通过宏大结构和全景描写展现战争的独特魅力。作品在描写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巧妙地结合了“宏大叙事”和“生活细节”,交织融汇,叙事语言生动恣肆,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日》堪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佼佼者,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红日》是吴强在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杰作,它以生动的战役描写和精湛的人物塑造,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历史时期,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军人的形象系列,通过主要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迥异的个性,形象丰满真实。小说以史实为基础,融入艺术想象虚构的细节,将战争史与艺术创造巧妙结合,呈现了革命战争的史诗气息。虽然后个别脸谱化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