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带领苏中军民勇敢战斗。江苏省宝应县的芦苇荡成为重要的战场。1943年冬天,著名军旅作家胡石言随部队驻扎在宝应县柳堡镇一带。
解放后,胡石言创作了电影剧本《柳堡的故事》。该片讲述了1944年春天,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宝应县柳堡地区解放后的情景。新四军战士严谨守纪律,真正关心贫苦大众,迅速消除了百姓的担忧和顾虑,与百姓打成一片,团结和谐。影片中描绘了柳堡姑娘英莲与新四军副班长李进之间真挚纯朴的革命爱情。这是当时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爱情的影片。
电影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与影片相得益彰,旋律明快悠扬,令人难以忘怀,风靡全国。《九九艳阳天》主要歌颂了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以及对爱情的纯洁和坚贞。这首歌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民歌有着深厚的底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深受人民喜爱和传唱。实际上,这首歌并非只讲述恋爱故事,而是表达了对家国责任的真挚情感。
《九九艳阳天》的词曲作者是胡石言和黄宗江,曲谱作者是高如星,由禹鼎、潘文林、呼廷生、孙佩华演唱,成为经典曲目。该歌主要歌颂了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及对待爱情的纯洁和坚贞。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这一去呀翻山又过海呀,这一去三年两载呀不回还。”
有人认为《九九艳阳天》中的“九九”代表农历九月初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首歌描绘了冬九九结束时初春美景,象征着纯真、真挚、缠绵的爱情。而“艳阳天”则象征着阳光明媚的春天,通常用来形容春季的天气。
与一般红歌不同,《九九艳阳天》的风格独特。大多数红歌风格激情澎湃,气势雄伟。而这首歌曲非常柔软、婉转动人,曲调更加触动人心。歌词充满了民间素材和民歌中常用的比喻、问答和重复等表达手法,使整首歌曲充满了活力,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曲调采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婉转动听,充满了江苏民歌的特色。它像是劳作时的轻快曲调,又像是年轻恋人的对唱,充满了生命力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