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是一首深具创作背景和意义的歌曲。1931年“九一八”之后,东北民众遭受着压迫、饥寒交迫、疾病缠身,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为了逃离日军的杀戮和压迫,数十万东北居民背井离乡,千里迢迢逃往关内。然而,日伪强制推行的政策使得东北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据统计直接受害者达到了五百万之多。
1936年秋,时年30多岁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胞渴盼早日打回东北、赶走日军和重返故乡的凄惨情景,词作家张寒晖创作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以悲怆激荡的音符永远铭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和民族的辛酸血泪。它以东北沦陷的痛苦为主题,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怒。这首歌诉说着东北人民的悲愤情怀,激发了民族的抗战意志,成为中华大地上抗日烽火的点燃者。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松花江上》的旋律深深激荡在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了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它使人们激愤、叹惋、清醒,催人奋起。毛泽东曾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而《松花江上》的力量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它影响了整个抗战局势,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这首歌的歌词描绘了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特别是当歌词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加触动人心。同时,它也愤怒地控诉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松花江上》这首歌最初是在西安二中学生中开始教唱的。当时正值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在游行队伍中奏响了这首歌,立刻在西安城掀起了巨大的震动。这首歌很快在东北军队中传颂开来。随后,东北军政治部宣传队将歌曲印制成卡片,分发到各军各师。同时,中共地下党也将这首歌传给了北平学联的歌咏队,进一步推广了这首歌的影响力。
《松花江上》的诞生在关键时刻唤起了东北民众及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它凝聚了民族的意志,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成为了抗战的精神支柱。在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前往临潼请愿的途中,当他们高唱着《松花江上》时,歌声悲壮而激昂,让人动容。
《松花江上》是一首具有深远创作背景和意义的歌曲。它通过音乐传递了东北人民的悲愤情怀,唤起了民族的抗战意志,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华大地上抵御侵略、捍卫尊严的精神旗帜。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永远铭记了历史的伤痛,凝聚了民族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与自由的追求,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