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文艺收录官方网站!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综合 > 红色文艺

开拓了我国现代歌剧创作史上的先河——《白毛女》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相信很多年长的朋友都十分熟悉这首《北风吹》,这是歌剧《白毛女》中的插曲,曾感动了无数观众。《白毛女》可谓是我国新歌剧起步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呢?

《白毛女》是一部融诗、歌、舞于一体的民族新歌舞剧,深深吸引着观众。演员在台上倾情演绎悲欢离合,观众们时而流泪、时而雷鸣般鼓掌。

该剧在延安演出了30多场,场场爆满。新中国成立后,它被拍摄成电影,改编成京剧、舞剧等多种形式,长久流传。许多人都熟悉《北风吹》的旋律,甚至能哼唱几句。

1945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根据晋察冀边区的民间故事传说白毛仙姑,在院长周扬的指导下,改编创作了《白毛女》歌剧。

《白毛女》吸收了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和小调的元素,同时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通过音乐元素展现人物形象。它的语言通俗上口、精确洗练,适宜吟诵,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民族诗歌的韵味。

《白毛女》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中的真善美和艺术特性,充分呈现了旧社会时期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感的创作者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预期。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性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深度融合,也是艺术自身真实情感的体现。

《白毛女》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歌剧生活的热爱,通过将作品结构和人物形象深度融合,在审美表现过程中构建了更具魅力的艺术特性,为后世作品提供了指导。编剧有意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情节,赋予剧情浪漫主义色彩。

音乐上借鉴了西洋歌剧强调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主题音乐基于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了变化。

《白毛女》主要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素材,并根据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夺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对她进行了侮辱,最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以坚强的复仇心态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因缺乏阳光和盐分,全身毛发变白,被当地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个地区,领导农民推翻了黄世仁,并从深山中救出了喜儿。

喜儿获得了完全的重生,开始了新的生活。整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传达了“旧社会将人逼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

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农村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人民革命才能粉碎封建枷锁,使喜儿和与她命运相连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428日,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演,观众蜂拥而至,礼堂座无虚席

版权所有:中经网络文化(吉林)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中国教育部  新华网  中国文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人民网  光明网  新浪微博  搜狐网  中青网  央广网  国际在线  CNTV  海外网  凤凰网  网易新闻  腾讯新闻

中国文艺收录 |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2022004696号-1